bet36365娱乐场  > 政府信息公开  > 依申请公开

开封市农林局关于面向社会公众征求《开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草案)》意见建议的公告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6-12-26



         为引领开封市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布局发展着力点,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市农林局作为牵头单位,市委农办、市水利局、市畜牧局、市农机局作为配合单位,共同起草了《开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为进一步扩大《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现将《规划》挂网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欢迎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如对《规划》有意见建议,请以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反馈至开封市农林局。

 

联系电话:0371-23666612。

邮箱:jck6612@163.com

 


开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草案)编制说明

开封市农林局

 

一、编制背景

2014年9月,市政府对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动员和部署。我局迅速行动,对全市农业和林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安排,成立了由局长担任组长的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规划编制起草小组。2014年10-12月,我局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完善和新农村建设四个专题调研活动,并撰写了《开封市"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调研报告。2015年5月底,初步完成了开封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开封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并报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年3月,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我局作为牵头单位,市委农办、市水利局、市畜牧局、市农机局作为配合单位,负责编制开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4月份,起草小组根据各有关单位专项规划,着手搭建文本框架,并赴郑州、许昌、洛阳、新乡等地调研,学习兄弟地市"十三五"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5月份,起草小组深入各县区召开座谈会,针对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结构调整、"互联网+农业"、"文化+农业"等方面,充分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6月-12月份,起草小组根据中央、省、市陆续出台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充实和完善规划内容。期间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农林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和座谈,吸纳了多条有建设性、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12月中旬,我局再次向各县区、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做了进一步修改,形成目前提交市长议事会研究的《规划》(草案)。

二、参考依据

本《规划》主要参考了以下文件:

1、《河南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2、《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开封市现代农业补短板专项实施方案》;

4、《中共开封市委办公室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

5、《开封市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草案)》。

三、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成就。《规划》总结回顾了我市"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均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第二部分是 "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规划》着重分析了我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机遇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三部分是"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4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达到18000元。第四部分是"十三五"发展的重点任务。《规划》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即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包括稳步提高粮食产能,搞好种养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四个方面;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包括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融合四个方面;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包括全面发展民生水利,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工程建管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方面;实施林业生态提升工程,包括切实搞好国土绿化,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加强湿地生态建设,搞好森林城市创建,完善林业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加快推动养殖业发展,包括加快生态畜牧发展,加强渔业资源管理,完善安全控制体系三个方面;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推进"互联网+农业"专项行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四个方面;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包括实施脱贫专项行动,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三个方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包括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个方面。第五部分是保障措施。《规划》提出五项保障措施,即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强化科技服务,健全农业法制,切实加强领导。

 

 

开封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草案)

 

"十三五"时期是开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农业高点强攻、高位护盘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阵痛期,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爬坡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战略,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坚持调中求进、改中激活、转中促好、变中取胜的基本方针,科学编制和实施全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健康、中高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注重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实现了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强支撑、控风险、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十二五"末,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8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54亿元,年均增长4.3%。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4元,较"十一五"末增加4852.2元,年均增长13.6%。全市粮食面积744 .8万亩,较"十一五"末增加35.9万亩,年均增长1%;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总产达291.8万吨,较"十一五"末增加36.2万吨,年均增长2.7%。油料、蔬菜、瓜果、水产品等产量分别达到46.3万吨、696.6万吨、223.8万吨、7.2万吨,较"十一五"分别增加2.9万吨、72.7万吨、26.5万吨、2.8万吨,年均增长分别为2.8%、2.3%、2.7%、10.4%。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5.9万吨、23.6万吨、26万吨,较"十一五"末年分别增加3.4万吨、1.9万吨、3.6万吨,年均增长分别为1.9%、1.7%、3%。

二、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绩

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共有新型农村社区87个,新建各类房屋6.2万套、已售出房屋2.2万套,拆迁旧村房屋8105套,入住社区农户8194户。强力实施小城镇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全市90%以上乡镇完成整治建设任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省学习借鉴的典型。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和主要交通干道开展了以清理积存垃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市已有195个贫困村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通过扶持扶贫龙头企业,新增就业18489人,年人均收入1.6万元;开展小额贴息贷款和实施到户增收、科技扶贫等项目,扶持贫困户近2万户;对34745个贫困劳动力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就业29533人,转移就业率85%以上。全市19.5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三、造林绿化有效开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造林6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5.6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2.1%,林木蓄积量达到780万立方米。经济林面积9.6万亩,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30万亩,花卉和绿化苗木面积0.56万亩,林下种植养殖经营面积20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454家,年木材加工能力12万立方米。全市圆满完成了退耕还林、长江淮河流域防护林、防沙治沙、外资造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各县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标准,五个县全面完成了林业生态县建设目标,基本形成了以农田林网、村镇林、防风固沙林为主体的林业生态体系。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抗灾减灾能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农水和现代农业等涉农项目资金共计16.8亿元,建成"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156.2万亩,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11.3万亩,有效增强了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小店王闸等8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重点对贾鲁河骨干排水河道进行清淤整治,清淤治理河道长度2.3公里,新建堤防4.42公里,新建右岸堤顶泥结碎石防汛道路2.1公里。初步治理铁底河等中小河流10条,治理河道长度共216.5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316座。切实搞好民生水利建设,共计解决138.68万农村居民和21万农村在校师生饮水问题,建设供水工程243处,其中千吨万人规模以上水厂30处。积极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0.88万亩。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2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94%。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63家,较"十一五"末增长79%。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6家。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有60多家,超5亿元以上的近20家,超10亿元的3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793家,较"十一五"末增长528.5%。家庭农场780家。雏鹰农牧建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杞县大用建成3个种代种鸡场,开封禾丰实现从种鸡、孵化、饲料、养殖至屠宰和熟食加工全链条的3000万只肉鸡产业化生产,中原皓月建成高档肉牛科研示范厂、皓月肉牛肉羊交易市场、年屠宰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和熟食加工车间。

六、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增强,支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末,全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5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5%。累计开展职业农民技能培训10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3450人;建立15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06.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62个,绿色食品达到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3个。建成35个农技服务区域站,1个蝗虫地面应急防治站,2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5个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土壤肥料化验中心。建成一池多改农村户用沼气池13.4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10座。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机总动力760.7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859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3365部,联合收获机10852台。

 

第二章   "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开封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存在明显优势和重大发展机遇,也存在突出问题和多种挑战。

一、发展的基础和机遇

     农业基础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减灾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换能力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和物质装备水平得到提高,粮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十三五"期间我市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打下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经济环境优化。"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信息化加快发展为改造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城镇化加速推进为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拉动了农产品需求总量增加,需求结构升级,需求潜力释放,开封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环境优势更加明显。

农村改革深入。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成长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主力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惠农政策增强。国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制定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和优惠政策,出台了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支持办法,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创业,有利于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经营效益水平。

农业功能拓展。现代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基本需求之后,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平衡、营养、安全和健康。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农业的传统经济功能不断强化,就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新的功能日益彰显。充分利用农村青山绿水、农业田园风光,发展生物质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让农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让农民闲暇的时间充实起来,让农业富余的劳力流动起来。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资源环境制约。在粮食连年增产、农业持续发展的背后,主要是靠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为主,各种生产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农业呈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等新特征,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增多并相互交织,复杂多变。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影响了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和质量安全的保障。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已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尚存,部分地方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健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人多地少水缺等矛盾加剧,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动植物病害等多发频发重发,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较弱。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条件的任务艰巨。

"谁来种地"问题突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供给不足,"谁来种地"问题在"十三五"期间将显得更加突出,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形势及收入增速受到影响。主要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持续抬升成为新常态,而在"十三五"期间粮食价格可能有所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可能持续上涨,土地租金等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持续上升,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增大和粮食难以持续大幅增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持续增收困难。

土地非农化非粮化风险加大。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是弱势产业,经营效益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发展,农村生产关系将会变得复杂,对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冲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工商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可能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农地利用性质,土地非农化非粮化趋势加大,威胁着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一个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依法治农为保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力实现开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两大转变"。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物质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和跨越。

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基础逐步增强。到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4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达到18000元,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94.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万亩。全市建成302万亩高标准粮田,亩生产能力达到吨粮以上。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贫困村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全市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2020年,80%的行政村普遍达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40%以上达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实现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实现14.7万贫困人口脱贫,解决256个贫困村整体贫困。

种养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种养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大蒜、优质瓜果和优质草畜。大力发展粮改饲和种养加结合性循环农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力争实现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增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0家,家庭农场达到10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20家。

 

 

 

"十三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递增(%)
 指标属性
 
经济

发展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285
 347
 4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304
 18000
 11.7
 预期性
 
农业基础
 高标准粮田建设面积(万亩)
 128
 302
 18.7
 预期性
 
林木覆盖率(%)
 22.1
 按省下达指标标
 --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780
 按省下达指标
 --
 约束性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411.3
 494.9
 3.7
 预期性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21.7
 37
 11.2
 预期性
 
农业产业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个)
 163
 220
 7
 预期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个)
 8793
 10000
 3.01
 预期性
 
家庭农场(个)
 780
 1000
 5.1
 预期性
 
科技服务水平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99
 99
 --
 预期性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55
 63
 2.8
 预期性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80
 82
 0.5
 预期性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5
 89
 0.9
 预期性
 


 

第四章  "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建设高效、生态、智能、低碳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产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生产格局,深耕特色、做优绿色,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引导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集聚,在空间和产业上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供加销互促。

 

第一节  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

 

稳步提高粮食产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筑牢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抓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突出物理技术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信息技术优先,着力攻克影响作物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环境改善等技术瓶颈。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保水保肥,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化肥深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推广高效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促进农家肥的广泛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搞好种养业结构调整。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大蒜、优质瓜果和优质草畜,着力推进全市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强化创新引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效率,使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有效。抓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2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00万亩优质花生、50万亩优质大蒜、30万亩无公害西瓜、30万亩无公害辣椒、20万亩无公害菜花、20万亩优质胡萝卜生产基地。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在黄河滩区发展优质牧草规模化种植。围绕中原皓月,建设肉牛标准化育肥基地。打造沿黄奶业发展带。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现代种业体系建设,重点加强高效制繁种、种子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围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开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建立亩产800公斤以上产量水平的技术集成模式。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35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继续实施"科技人员包村科技服务行动",加快推广普及深耕深松、夏玉米免耕机播、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推进精准农业与智能装备开封试验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快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复合式、节能环保农业机械,优先发展精准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深化改革,围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创新经营模式,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其他经营组织,发挥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养模式。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农民依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流转土地。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

专栏1 :农业生产基础
 
1、高标准粮田建设。按照分口争取、集中使用原则,依托发改、财政、国土、农开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每年谋划投资4.5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35万亩左右。

2、耕地地力保护和提升行动。全市耕地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15厘米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6%,肥料利用率达到40%,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3、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加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力度,着力培育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推广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新品种,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计划,建设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和海南、西北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

4、粮棉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支持祥符区整县制开展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指导和组织有条件的县(区))开展小麦、玉米等绿化高产高效创建,突破制约粮食生产的资源瓶颈、技术瓶颈和效益瓶颈。

5、精准农业关键技术装备试验示范区。以全市高标准粮田为主要实施区域,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实施载体,规划配套投入农业机械、智能装备及设施,谋划投资8亿元,建成精准农业关键技术装备试验示范区。
 


 

第二节 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鼓励引导中小微企业做大规模,支持雏鹰、大用、禾丰、牧原、皓月、天丰、天源、家家福、包公、龙大、康森木业等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建或扩建农产品加工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引导企业通过购并重组、参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重点依托福润肉类、雏鹰肉类、皓月食品、海壹食品、禾丰牧业、汇源果汁、大用实业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创新驱动、品牌引领及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原材料标准化、加工环节规模化、终端环节品牌化、配套环节专业化,提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比重,做强面制品、肉制品、速冻食品竞争力3大传统产业,提升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休闲食品、特色食品竞争力。围绕粮食、油料、棉花、木业、畜禽、大蒜、花卉、蔬菜、淡水养殖等优质农产品,加快打通9条农产品全产业链。重点培育休闲食品、膨化食品、精炼食用油、肉食熟食、高档家纺、智能家居等产业,形成若干产业链条完整、科技含量高、辐射地域广、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

打造农业知名品牌。积极推进"文化+农业"行动,深入挖掘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农业品牌。加快构建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基础,以原产地整体品牌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积极培育汴梁西瓜、金杞大蒜、金奥花生、汴南脆黄瓜、开封菊花以及开封小麦、生猪、牛、羊、家禽等区域特色品牌农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支持汇源、雏鹰、大用、禾丰、牧原、天源、家家福、龙大、包公、宇东、天丰、阿凡达、康森等知名品牌建设,增强和扩大品牌影响力。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强力推进"123"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支持绿色家园、菊花产业园、八斗农业、四季美农业庄园、胜丹利家庭农场、岳家湖生态农业园等完善产业功能。积极做好沿黄都市生态农业精品区、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商登高速两侧现代设施农业观摩区等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际农业会展中心项目建设,促进开封农业产业发展和市场整合。加快建设一批设施蔬菜基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逐步形成特色农业规模化产区,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健全集贸市场、社区菜店、连锁超市等零售终端体系,同时加强与外埠生产基地的合作,落实"菜篮子"产品储备制度。

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融合。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融合发展的典范,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形式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战略合作,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抵押贷款。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在主板、新三板等股权交易平台融资。探索建设市级农业投融资平台。

 

专栏2 :农业产业融合
 
1、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建成开封粮食物流产业园项目。支持正大集团肉蛋鸡养殖项目、通许牧原和杞县牧原4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壮大畜牧养殖产业集群。支持高升木业、河南梦之门、康森集团等企业发展板材和家具制造业,壮大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集群。支持潘安食品、美达食品大蒜深加工项目,壮大大蒜加工产业集群。支持中国供销集团农产品仓储物流项目建设。

2、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具备一定基础,农村一二三产业已经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的县(区)申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带动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新功能充分发挥、新业态更加丰富、利益联结机制日趋紧密。

3、"123"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10个10000亩以上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个1000亩以上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30个500亩以上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都市生态农业经营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直接带动农户10万户。
 


 

第三节   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

 

全面发展民生水利。以市、县二级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为基础,全面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完善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农村集中供水保证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安全供水体系。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做好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强化引调水和调蓄工程建设,兴建一批引黄调蓄工程,充分利用过境水资源。建设南水北调入汴工程,增加水资源供给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水方针,加强治理三条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做好洼地治理、惠济河洼地治理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工作,巩固已治理工程建设成果及效益。围绕郑汴一体化、新兴副中心城市、航空港区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河道、排水设施和防洪安全监测体系,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加强灌排体系建设,加快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及机电井更新改造,进一步扩大小农水重点县的投资规模和建设范围。完成重点低洼易涝地治理,逐步形成骨干、田间工程配套,大中小工程互补,灌溉、排涝功能完善的农业灌排体系。建设一批引黄调蓄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持续提升全市抗旱能力。

加快工程建管改革。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创新,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基层水利建设、管理与服务能力。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制定规范章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财务公开,鼓励其承担相关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水费计收等事务。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建立职能明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落实水管单位人员基本支出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实行管养分离。研究和探索项目法人招标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明晰乡镇水利管理职能,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推进水生态工程建设。健全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制度,实行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制。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推动建立地下水压采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地下水分区管理制度。加大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监管力度,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实施"一渠六河"综合整治工程、碧水河连通工程、秀溪河连通工程、晋安河水系连通工程、马家河生态湿地工程、扩建水系一期工程、黑柳池扩建连接升级改造工程等7项水生态建设工程,发挥水系工程的供水、防洪、生态综合效益。稳步推进县乡级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打造水美乡村。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着力修复生态,实现人水和谐。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治理机制,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明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专栏3 :水利工程建设
 
1、防洪抗旱减灾工程。重点治理贾鲁河、涡河、惠济河三条主要排水河道;加强淤泥河、惠贾渠、杜公河、申柳沟、黄汴河等河道以及惠济河涝区、涡河涝区、贾鲁河涝区的治理;加固469座中小型病险水闸;完成6个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的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工程。

2、民生水利工程。对赵口、三义寨、柳园口、黑岗口和惠南5个引黄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对赵口引黄灌区进行清淤治理;建设集中供水工程,解决5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县级国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3、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众意湖、运粮河、祥符区运粮河朱仙镇园区、杞县龙宇化工、通许县涡河故道邢岗、尉氏县贾鲁河马庙、王庵水库共7处引黄调蓄工程;实施精细化工园区供水工程、城镇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和南水北调入汴工程。

4、水生态建设工程。建设尉氏县纺织有限公司综合节水工程等6项工业节水重点工程,整治开封东大化工、河南易成新能源、开封精细化工、杞县酒厂、开封龙宇化工、尉氏污水处理厂、通许宏大化工等入河排污口,黑岗口水源地建设隔离设施清淤面源污染控制建设;治理杞县、祥符区、通许县、尉氏县等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规划实施"一渠六河"综合整治工程、碧水河连通工程、秀溪河连通工程、晋安河水系连通工程、马家河生态湿地工程、扩建水系一期工程、黑柳池扩建连接升级改造工程等7项水生态建设工程。
 


 

第四节   实施林业生态提升工程

 

切实搞好国土绿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和扩大生态空间,增强自然生态功能,构筑国土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发动全社会力量大规模植树增绿,积极营造混交林,绿化美化国土。加强长江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切实提高廊道绿化水平。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利用国家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渠道和财政贴息政策等,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储备林建设。采取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等措施,培育发展国家储备林基地。

 

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加快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推进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粮油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木种苗、花卉苗木等基地,推进布局区域化、栽培品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突出开封菊花特色,做好各类观赏、药用、食用菊花的栽培和深加工,重点推进中国(开封)菊花高新科技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和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增加生态资源和林地产出,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扶持和发展林板、家具等省级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精深加工产业化集群。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发展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业。

加强湿地生态建设。完善湿地保护协调机制,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管理体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湿地保护协调机制。抓好湿地资源调查、科研、监测、登记建档以及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依法加强对湿地保护的监管,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强化湿地保护开发工作,完善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坚持保护性为主,适度开发利用,将生态湿地优势和生态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组织实施。实施全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工程,将我市各县区河流、湖泊、坑塘等纳入湿地生态体系建设范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区沿涡河、贾鲁河、惠济河等湿地保留较好的区域建设湿地生态公园。优化湿地保护生产模式,加快调整滩区农业种植模式,保护区内坚决实施退耕还湿;对保护区外围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牧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

搞好森林城市创建。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充分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和城市现代风貌方面的独特作用,增加城市绿色元素,使城市森林、绿地、水系、河湖、道路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搞好城市内绿化,建设城市绿廊,推进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大力提高城市特别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建设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为城市营造绿色安全的生产空间、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优美完备的生态空间。

完善林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合理界定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定位。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形成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互惠共赢的权利关系。加强林地林权管理,严格林地定额管理,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它农用地。严格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强化林政稽查。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实施森林资源年度动态监测。加强林业基层站所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巩固林业建设成果,维护生态安全。

 

专栏4:林业生态提升
 
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7年编制总体规划,明确创建任务,召开创建动员会,细化分解任务,落实创建措施,力争2020年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重点推进开封国家森林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建设。

2、国土绿化行动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建设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形成国土绿化网络。在生态涵养区,完善和提升农田防护林体系。在沿黄生态涵养带,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

3、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森林经营,强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措施,精准提升国有林场、集体林区森林质量。加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良种繁育。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4、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稳定和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和规模,将具备条件的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和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增加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

5、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湿地公园,重点建设开封西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开封柳园口黄河湿地公园,开封曲兴湿地公园。

6、防沙治沙工程。对杞县、通许县、尉氏县、祥符区重点沙区乡镇及国有西寨林场、尉氏林场和通许林场进行治理,减轻风沙危害。

7、花卉产业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中国(开封)菊花高新科技产业园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菊花种植基地、科研基地、观赏基地、深加工基地、菊文化展示基地。建立国家菊花种质资源库,收集菊花品种3000种。
 


 

第五节   加快推动养殖业发展

 

加快生态畜牧发展。发展生态养殖新模式,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养畜"和"畜-沼-粮"、"畜-沼-果"等循环利用养殖模式,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提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科技水平,引导和鼓励养殖场户就地利用畜禽粪尿和沼液,培育种养结合试点,实现规模养殖场粪尿零排放。开展粮经饲三元种植试点,培育1-2个优质牧草生产加工企业,依托牛羊养殖企业和秸草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饲料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力争十三五末年推广饲料专用玉米20万亩,优质牧草2万亩。引导龙头加工企业积极流转土地或和周边农民签订协议,发展订单生产,开展以养定种,种养结合。

加强渔业资源管理。转变渔业养殖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立体生态等标准化健康养殖。调整养殖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加强品种创新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证工作,加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促进加工保鲜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开展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发展订单销售、电商等新型营销业态,提升渔业品牌竞争力。加强增殖放流监管,科学开展效果评估,确保增殖放流效果。积极发展垂钓、观赏鱼等休闲渔业,鼓励有条件的渔村以传统渔文化为根基,建设"美丽渔村",繁荣渔区经济,提高渔农民收入。

完善安全控制体系。健全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完成市、县、乡三级防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冷链体系建设以及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畜产品和水产品安全溯源体系,重点建设市、县(区)监管机构和企业三级质量安全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网络,实现质量安全和疫病可追溯。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立现代化畜禽屠宰网络体系,加快屠宰行业改革,优化行业布局,净化行业市场环境,依法规范定点屠宰企业经营管理。健全质量评价体系,扩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规模,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专栏5:养殖业快速发展
 
1、生态养殖和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项目。创建50家生态养殖示范场,新建或改造标准化养殖场300家以上;以财政支持或PPP模式投资1亿元,在全市建设5至10个日处理2万吨以上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

2、沿黄绿色奶业产业化示范建设项目。以祥符区为重点,培育引进乳制品生产龙头企业,建成开封沿黄绿色奶业产业化集群。

3、畜牧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以中原皓月肉牛全产业链生产为中心,以尉氏县、祥符区等现代农业肉牛发展项目为支撑,打造全省最大的肉牛肉羊产业中心;以杞县、通许牧原和尉氏雏鹰项目为基础,将杞县、通许县和尉氏县打造成从种植、养殖、饲料、屠宰、加工全链条生产的3个产值超20亿元的生猪产业化集群。以尉氏县贾鲁河滩鱼鸭混养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蛋鸭、肉鸭养殖和加工,建成年加工1.2万吨鸭蛋的蛋鸭、饲料、蛋品加工、服务综合配套系统。

4、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项目。在全市建设5个日处理5至10吨的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场,配套建设25至30台运输车辆。

5、渔业建设项目。在尉氏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祥符区建设6个水产良种场。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1个八方泥鳅繁育基地。
 


 

第六节  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农贸市场改超市步伐,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加强法律支撑体系建设,以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土地承包、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为重点,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和涉农生产经营者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实现涉农县(区)全覆盖,依法及时调解和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最大限度将纠纷化解在基层。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大农业各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依法保护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利益不受侵害。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积极做好粮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发展。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促进各类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实现优势农产品"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可溯"。加强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监管,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完善群众投诉举报制度,健全农资监管工作配合机制。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增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效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

推进"互联网+农业"专项行动。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步伐。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业。培育和鼓励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逐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化监管、数字化检测网络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管理平台。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工程节水、品种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治污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各业共生的发展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污水垃圾处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专栏6:农业可持续发展
 
1、开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管理平台。建设"大田四情"检测管理平台、智能温室物联网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视频监控系统、移动OAB办公系统等。建立健全以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监管对象,以农业投入品安全监控为重点,以"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为监控源头,以市县乡农产品质检机构为监控节点的全方位数字化监管网络。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支持尉氏县开展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建设,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利用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支持和指导各县区积极申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针对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等不同废弃物特点,优化集成技术方案,探索有效利用路径。

4、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支持和指导各县区申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重点围绕农业可持续、资源环境可持续、农村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探索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七节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

 

实施脱贫专项行动。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条途径,加快精准脱贫步伐。推进向城镇转移就业脱贫,使更多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到城镇落户。推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脱贫,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为新兴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推进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推进扶危济困脱贫,对因病因灾返贫致贫的及时临时救急和社会救济。完善扶贫脱贫举措,实施知识技能扶贫、合作带动扶贫、财政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安居扶贫和健康扶贫。

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以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目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群众自愿及积极稳妥的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依据黄河滩区搬迁试点经验,分期分批实施整村搬迁。积极促进就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低保扶贫标准,加强社会救助。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强化部门支持服务职能。坚持做到"六个精准",真正实现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户的精准性扶持、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统筹抓好"四个方面";严格落实"八大机制"。兰考县2016年率先脱贫,2019年开封市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两确保、一高一接近。

健全扶贫工作机制。以乡村为单位完善贫困村脱贫规划,推动扶贫到村到户,实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加快建档立卡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逐年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发挥部门职能,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和精准扶贫有效衔接。

专栏7:脱贫攻坚
 
1、五个一批。转移就业一批,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向产业集聚区、城镇转移就业,促进贫困群众稳步增收。扶持生产发展一批,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特色旅游及配套加工产业,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园区,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黄河滩区搬迁一批,加快祥符区、龙亭区黄河滩区居民搬迁,依据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居工程进行安排。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推进贫困地区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逐步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标准线,力争应保尽保。应急扶贫救助一批,加强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衔接,调整民政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对患大病、长期慢性病的贫困人口全面实施医疗救助。加强临时救济和社会救济,逐步解决因病、突发性灾祸致贫返贫。

2、两不愁、三保障、两确保、一高一接近。"两不愁",即稳定实现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两确保",即确保我市现行标准下的14.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一高一接近",即实现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3、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4、四个方面。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群众自身素质提升、财政金融扶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个方面工作。

5、八大机制。落实好扶贫责任承诺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定点扶贫工作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脱贫攻坚督查问责机制、扶贫工作专项述职评议机制、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重大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
 


 

第八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的基本要求,编制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绿色发展。加强产业支撑,坚持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搞好城镇生态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管理水平。合理规划布局新农村社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引导点"项目建设。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以"美丽乡村"、"智慧农村"建设为平台,开展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力争"十三五"末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改善教育、卫生、交通、公共资源环境建设力度。支持"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引导农民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社会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涉及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具备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条件的村镇倾斜。改善旅游景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着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加快组织制订并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完善农家乐、乡村酒店星级划分与评定等系列标准,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园区。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

专栏8:新农村建设
 
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为重点,开展新一轮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引导鼓励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就地减量,探索推进农村垃圾就地源头分类减量化处理新模式,对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厂,进行垃圾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县城和城镇周边的村庄纳入城镇污水处理体系集中处理,居住分散的村庄采取适宜当地发展的处理模式进行治理。

2、争创美丽宜居乡村。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活动。在全市选择区位条件优、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群众基础较好的乡镇、村,按照丰富内涵、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要求,搞好规划设计,抓好完善提升,全面落实生态、产业、村庄、人文、景观等建设内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黄河生态湿地保护、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生态种养创意农业、民俗文化农耕体验、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为主题,重点发展沿黄、城郊、开港大道周边的景区、产业园、特色乡镇和特色村庄。全市建设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2个,开发黄河生态湿地公园4个,培育知名旅游品牌3个,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个,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到800万人次以上。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信息服务体系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推进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

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扶持种业发展,做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企业,财政科研经费加大用于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常规作物育种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二、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全面贯彻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补助补贴标准,争取扩大政策覆盖面。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积极探索财政贷款贴息、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扶持方式,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目录,研究制定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扶持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发展,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覆盖范围,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三、强化科技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研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结合,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科技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以农业适用技术和劳务输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促进家庭经营和外出务工收入快速增长。健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网络,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减轻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造成的损失。

四、健全农业法制,为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为规范农业行政行为,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与问题奠定法制基础。全面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严肃查处各类坑农、害农事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业法制宣传,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宽松、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业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为确保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发挥应有作用。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强化项目法人责任主体地位。加强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施工质量和安全监管,严格项目开工审批、设计方案审批。

五、切实加强领导,为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落实,事关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谋划现代农业发展。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建立常态化的粮食安全目标管理和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强化规划指导功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协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建立和巩固适应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效机制,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强化指导服务,抓好示范引导,带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健全考核、督查机制,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信息来源:bet36365娱乐场管理员 | 责任编辑:bet36365娱乐场管理员